从一个政府职能部门的“小宣传干事”,到一位文化传播的领头人;从只会写剧本,到精通于剧本、动画脚本、导演、制片等工序;从过去四处借钱给团队员工发工资,到如今年营业额逾100万元的“小有盈利”……3年来,广西本土动漫人蒋林峰和他的创作团队,怀揣着美好的梦想,在广西动漫产业原野中一路艰难“拓荒”。
8月26日,走近蒋林峰和他的创作团队,了解到他们“拓荒”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,并从他们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中,试图窥探当前广西本土动漫产业面临问题的一斑。
宣传干事转行动漫
8月26日上午10时,南宁市青秀区竹溪立交桥附近一栋高档写字楼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内,南宁某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蒋林峰正与他的动漫原画师、分镜师、动画导演等工序上的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,他们正在创作的一部安全宣教动画片,客户是“福建那边(某部门)的,给了10多万元制作费。”蒋林峰说,3年前,他刚拉起自己的创作团队,屡为给员工发薪水发愁,并没有料到如今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区外。
蒋林峰投身动漫产业有些“偶然”。中文专业毕业的他文字功底颇好,平时写的一些小说和剧本,在互联网上“很能吊起读者的胃口”。2008年时,他的一部关于秦军攻打桂林的历史奇幻剧本,引起了广西一名曾在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老板的注意,对方希望能与蒋合作,把剧本变成能赚大钱的动漫产业项目。当时,蒋还在广西某厅当“小宣传干事”,对工作已心存倦怠的他心动了。
艰难的动漫“拓荒”
2009年2月,当蒋林峰辞掉公职全力投入动画产业时,几乎无法从区外优秀的动画企业中“挖”到一个人,“不论是原画师还是动画师,或者场景师,他们的质疑实在太相似——广西有动画(动漫)产业吗?能制作传统手绘动画吗?”
在自学初步掌握制片流程后,他从广西的艺术院校漫画毕业生中物色员工,组建了一支8人的动画制作团队,一群完全没有接触过动画的人按照日式动画流程,一边学习一边制作,目标是先制作一段真正逐帧绘制的传统手绘动画电影样片。“我们把桂林山水传说重新整合为我们第一个原创动画的创作方向。”他说,他们搜集桂林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、地理环境、民风民俗等资料,并进行分析整理。这段名为《最后的神域》的2分钟动画电影样片,耗费了近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,绘制了一万余张动画和原画,场景也反复修改。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制作效果,但团队投资人因资金不足等原因,最终失去了信心,放弃了投入本土动画的想法。
蒋回忆说,在最初的投资人分道扬镳后,他四处借钱给团队员工发工资,在第一个动画样片的基础上,咬牙将团队维持下去。后来,他们吸取了制片管理上流程松散的教训,在有限的人员中强调恪守其责,严格把控分镜、设计图、原画、动画、场景、上色、摄影等各个流程,终于在1个月的时间里,完成了以中国-东盟博览会吉祥物“合合”为原型,片时5分钟的献礼动画《合合走东盟》。
|